2025-03-01
COP29进行时:从低碳治理到气候融资,国际社会聚焦“中国方案”
中新网11月13日电 当地时间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拉开帷幕,引起了外媒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多家国际组织和外媒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所做出的显著贡献。
“中国成为气候融资的重要力量”
世界资源研究所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文章指出,气候危机正在迅速加剧,对全球各地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文章特别强调,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尤为艰巨的挑战,因为这些国家普遍缺乏应对危机所需的资金、技术和基础设施,亟需国际社会的援助和支持。
文章提到,COP29的主要议程之一是确立一项新的全球气候融资目标。这一新目标将取代2009年设定的旧目标,旨在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力度,即从2020年到2025年,每年为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筹集1000亿美元。
文章指出,尽管中国本身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在气候融资方面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事实却常常被忽视。该机构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2013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每年平均提供的气候融资接近45亿美元,研究结论明确指出:“中国是重要的气候融资提供者”。
“中国低碳经济成就斐然”
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气候中心总监李硕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在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这并非一个政治故事,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故事。”
报道指出,多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脱碳努力已经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英国气候新闻网站Carbon Brief的分析显示,2024年,中国全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出现下降。
文章进一步分析认为,这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低碳发电量的显著增长以及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化的持续推进,并指出这有可能使中国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
“中国生态修复助力全球碳平衡”
与此同时,中国在生态修复方面的卓越贡献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近日发表了一篇题为《生态修复政策对中国土地碳平衡的贡献》的文章。通过科学的分析和模型模拟,文章充分肯定了中国在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行动,以及这些政策对全球碳平衡和缓解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
文章指出,几十年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恢复项目,旨在恢复环境质量和增强碳汇能力,包括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这些政策和项目的实施,使得中国的森林面积显著增加。
文章通过模型模拟进一步表明,生态恢复政策有效促进了陆地碳汇的增加,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还强调,中国近几十年来在森林火灾预防和控制,以及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对此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完)